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质量文化 >> 正文

遵义医科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实施意见[遵医校办发〔2023〕21号]

发布时间: 2025-03-31 浏览次数:

质量文化是持续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最持久动力,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是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必然追求。为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并让其成为学校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持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中国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指南》《遵义医科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质保理念,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质量观,以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起五自(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大学质量文化,引导四个回归,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管理各环节,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人人追求质量、时时处处体现质量的文化氛围。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统筹谋划,完善质量保障顶层设计

学校党委全面领导学校质量文化建设,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学校章程和学校战略规划,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教学建设的先行地位。明确建立内外耦合、层级联动、链条回环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内外联动、覆盖育人全程、要素俱全、闭合循环、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制机制,构建五自大学质量文化。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经常性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抓;每学期召开全校工作会议,部署教育教学工作;落实好校领导联系二级院系制度,校领导接待日、学校三级领导听课制度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计划,落实好校级及二级院系领导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五育并举,系统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动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三全育人大格局。

(二)健全组织机制,完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

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建立健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质量文化生成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强化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效能发挥,严格把控育人质量。二是强化校、院系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加强培养过程与育人质量的指导、规划与管理。三是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中心统筹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建立三级督导体系,学校教学专家督导团、院系教学专家督导组、教研室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各司其职、上下联动,推动教学督导体系的不断完善。四是逐步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强化二级院系教育教学主体功能发挥,加快推进大临床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保障全程临床教学任务的贯彻落实。五是强化东西部教育协作,积极探索卓越人才联合培养、“3+2”联合培养、“4+1”联合培养等教育模式改革和教育管理创新;五是强化行政部门对学术组织的支持与服务,各职能部门围绕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

(三)完善制度标准,推动健全评估机制

一是建立校内外评估、整改机制。对照国家五位一体评估制度,全面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评建方针,落实好校内自我评估、本科教学状态数据监测与评价、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等工作同时建立整改机制,全面督促各类评估和认证后续整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全面落实国家标准。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面完成新一轮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形成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总规程,并全面修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三是全面建立制度标准。根据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教育工作实际,全面修订本科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完善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质量管理标准,强化执行监督检查,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成员的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体系,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学校办学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四是完善质量监控制度,强化过程控制与闭环管理。加强教学环节的管理与评价,建立涵盖专家、同行、学生等利益方的多元评价机制,全面修订课堂教学质量、集体备课、试讲、学生评教、学生评课、教师评学标准,并系统推进评价改革。建立健全学校三期教学检查制度、两级教学督导制度、集体备课督导、试讲制度、学生互助学习与教学信息员制度、临床教学三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档案专项检查制度、试卷质量管理专项检查制度、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制度等,形成执行-监督-反馈-改进-跟踪的闭合循环流程。

(四)打造质量文化阵地,形成全员参与的舆论氛围

一是加快推进质量文化建设进程。各有关部门和学院根据本实施意见,推动本部门和学院的质量文化建设并形成工作报告。二是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全面宣传报道大讨论活动的进展、动态和成果。三是强化品牌文化建设,各二级院系按照一院系一品牌的要求,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总结凝练教育教学工作亮点,推进本院品牌文化建设。四是突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南山班育人文化宣传,逐步将南山班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推广至全校各类专业和层次的教育教学中,引领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2.0的实施。五是加快校史编纂进程。进一步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保护、复原、研究和出版,展示遵医文化,充分发挥校史育人功能,形成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六是发挥好校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职能,拓展校友文化培育路径,鼓励校友为提升学校社会美誉度、影响力发挥力量。

(五)强化教学基本建设,建立周期性自我评估制度

一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合理布局专业结构和设置招生规模。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以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主动布局贵州省四新”“四化“四区一高地”发展所需专业。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和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根据一流专业布局、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就业率等,科学合理编制招生计划,正确处理好规模与效益、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二是对标国标,主动接受国家与外部行业对学校的评估与认证。二级院系要对本院系专业、课程、基地、实验室建设进行整体谋划,系统化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要根据国家专业认证标准,稳步、及时推动本专业的国家认证工作。要加快建设步伐,根据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需要,分级分类实施国家、省、校三级一流专业、课程建设和申报计划。各实践教学基地要对照国家基地建设标准,完善基地准入、遴选标准,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各实验室要对标国家教学实验室和各类示范中心建设标准,推进实验项目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做好高标准、高水平实验室建设计划。三是围绕二级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基地评估、实验室评估等建立健全周期性自我评估制度。二级院系评估重点关注管理效能发挥和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情况;专业评估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标准,重点关注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课程评估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标准,重点关注两性一度课程建设成效;基地评估以同质化建设为目标,推动教学规范化建设和内涵提升实验室评估重点关注实验教学条件、实验课程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安全等。

(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以四新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南山班)、口腔医学专业(卓越班)、药学类(卓越班)改革进程,系统实施全类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重点,积极开展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推动实施器官系统整合式教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PBLCBLTBL等小组式、问题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加快推进以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改革进程,建立起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二是加快推进一流大学4+X”建设计划,推动本科教育实现新突破。4即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平台、一流团队等重点建设项目,X即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与招标课题、虚拟教研室/实验室建设、各类教师竞赛和教学比赛、各类学生竞赛等拓展项目。一流大学4+X”建设发展计划坚持目标导向,定位于国家标准、校本建设,按照统筹实施、分类指导、梯度建设的原则,聚焦质量提升、强化内生动力。三是积极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推动授课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学术前沿等融入本科教学;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和科技平台资源,实行导师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活动,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同时相关专业要面向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选聘产业导师,发挥其在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四是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入推进基础数据库、重点业务系统建设,着力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应用驱动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加快建设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分批建设涵盖专业主干课程的金课;加大力度推进网络教育评价工作;积极推进智慧教室建设,加大虚拟仿真项目的开发和应用;加快试题库建设,稳步推进网络考试进程。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师发展

一是对照贵州省和学校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通过打造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交流合作等方式,持续在人才引育用留上精准发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高端人才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加强推进银龄计划,骨干人才“12345未来人才培养计划。二是深化师资队伍管理和评价改革,深化教职工编制配备和管理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整体活力。积极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推行教学积分办法和科技积分办法。三是严格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连续3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转出教师系列。严格落实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严格执行教学事故、差错认定办法。四是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组织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梯队建设,推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培养导师制,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实现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全覆盖、新入职教师必须经过助课、试讲、考核等环节,获得学校培训部门颁发证书,方可主讲课程。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并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考核的必备条件。五是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教学比赛,以赛促教,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加大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以及外语类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力度。

(八)强化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一是建立健全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出台学风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学校主要领导是本校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学风建设,实现学风建设机构、学术规范制度和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三落实、三公开。二是在学校网站开设学风建设专栏,按年度发布学风建设工作报告,建立学术规范教育制度。三是加强教师的科研诚信教育,强化教师队伍学风建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督。四是切实改进评价考核导向,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体现重创新质量和贡献的导向,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加强科学研究的过程管理,强化全方位监督和约束。六是多措并举,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日常管理、监督和检查;通过评优评先、典型案例教育等,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开展诚信教育和警示教育,完善并严格执行违规、违纪、考试作弊等管理办法,严格考试纪律,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和文体竞赛,促进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组织开展教学相长会、学生评教等活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组织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收集学生对教学和管理的反馈信息,形成闭环改进机制。

(九)扩大对外合作,提升教育开放水平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机遇,积极拓展对外合作,积极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稳步扩大国际学生招生规模,拓宽与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渠道,健全学生对外交流机制,优化短期交流项目,大力拓展中长期交换项目。实施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支持优秀教师参与国(境)外交流学习。推动海外引智育智,加强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继续主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汉语桥-诗琳通公主杯中文演讲大赛等交流周精品项目。利用和发挥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优势,以民心相通促进学校与东盟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度交流与融合,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深化东西部教育协作,深化落实现有校际合作协议,积极争取部属高校、东部及沿海发达省市高校与学校形成合作帮扶关系。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宣传,营造质量文化建设氛围

院系、各部门要深入组织学习质量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多渠道宣传质量意识,营造质量文化氛围。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本院系、本部门质量文化建设方案,并学校要求,期提交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二)夯实责任,筑牢质量文化建设网络

院系、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做好质量文化的建设、组织和领导工作,做到任务明确、措施有力、责任到人,将质量文化建设各项任务内容落实落细落地。

(三)强化监督,务求质量文化建设实效

学校将成立检查组,对质量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特别关注质量文化的宣传与推广、项目建设进程和取得的实际工作效果并将对质量文化建设情况的考核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评价依据。